怎样查询pc28走势图表格
怎样查询pc28走势图表格
新闻动态
王永江联集赏析读后感

图片

图片

徐 荣 前

图片

很久以前,读王永江的联作,给我一种直觉:柔和中蕴含着力量。就像太极,看起来柔和的动作之下,你不知道它的力道在哪里突然就使了出来,而且后劲无穷。直到后来读他的《梅花》:

一怒开成雪,一痴化作尘,俯仰之间,惟相惜处士情怀、将军肝胆;

几时待我归,几度醒人梦,家山以外,更重逢千年驿路、五月江城。

还真的是那种感觉极其强烈,清晰无比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到我的直觉是相当准确的。再后来,王永江主持《对联中国》公号的编辑工作,保持高速稳定每日更新的运作,让我叹为观止。以自己的颖悟能力,带动整个《对联中国》这个公号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洵属令人感佩。好的,话说回来,一个人做事作文的风格,一定是有迹可循的。离开了人的底色遑论作品的风格。就比方王永江对梅花的赞美,一下子能穿透心灵的力量呈现,是通过字里行间渗透出来一个立体形象加持而来。写的是梅花,又何尝不是个人品格胪列在作品当中呢?

赏析一下《梅花》,且不说整体布局之高妙,只看结尾的“更重逢千年驿路、五月江城”,余音绕梁之久,非三日可绝,久岁不绝也。我曾有句“二月笛声五月听”可以稍加诠释其味:梅花是凌寒而开,百花凋零唯我独抗风雪的坚守传续。所以我的体会更加深刻吧:梅是“美”的图腾范式,也是“每”的精神谐音。一个人想做事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坚持;一个人不想做事却能有一万种理由,导致最终的放弃。再说回作文,我也更喜欢作品的风骨隐藏在平凡之中温润其身又坚可磨砺的感觉。王永江联作的大体风格,正是这种:联发心声,不绝于缕,风流韵致,润笔而成。

陆续地翻看《一脉花香联选一百副》和《对联中国十周年回顾:十年百联》,王永江的对联风骨,发凡起例,可以仔细品赏,供学者借鉴。

一脉花香联选100副(2005-2013)

对联中国十周年回顾:十年百联(王永江)

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看,王永江的坚守是非常令人佩服的。无罅隙地永续连接,无有中断。从2005年到2024年,这二十年,联坛不知道翻覆了多少江湖夜雨,霜雪日晴。群星闪耀之中,有的人一过而歌,有的人断续而咏。不乏才人笔调,也不乏庸人自珍。能守住一方净土,更守住本心的追求,究是不多见的。看王永江在此过程中,不但自身创作不断,还能做到创作和理论的交相辉映,两者相对来讲皆取得不俗的成就,足以令人敬佩。

他的论文集《发现对联之美》,对各种联作的解读,对创作的一些感悟,对一些联坛现象的剖析,付诸于笔端,流淌于心底,深耕和反思的能力是超一流的水准,读来倍受启迪。尘间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王永江是那种前行道路上走了很远也知道为什么出发的人。之所以在此过程中取得这么傲人的成就,大抵也与他对联中若隐若现的那种精神展现是有关联性的,在灵魂上是一脉相承而来的。思及此,再看王永江的对联,让我感叹一句:果然真正的幸福达人,不是完成了事情才快乐,而是快乐地去完成事情。王永江把这点发挥到了极致。来读王永江的《雨花台》:

顽石当年能解语,

青山一梦到如今。

这副联作是王永江早期的作品,能感觉到的是王永江刚写对联时候作品的气质。是一种心路,心落在哪里,眼睛就落在哪里。显然这副联作又一次精准地让我感觉到它在时间上的拉伸感。解的什么语?这个是底蕴的生成和扎根。如何到的今?这个是努力的方向和坚持。当时的王永江还很年轻,是最小年龄的一批作者之一,目前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这位小联家,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俦比者可算寥寥。

再来看空间上的展现。观王永江的联作,有题署、题咏联,赠咏、杂咏也不少见。天地之间多有动情体会之处,付诸于笔端,付诸于性情。王永江的第一副联作《新年自勉》:

事就有心人,起舞闻鸡,都道铁针缘铁杵;

书读无字句,磨情励志,须将真我获真知。

从这里能见到以后王永江成就的端倪。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一直都有个想法,如果要看一个人的真性情是什么样的,一定要看他最初的文字记录是什么样的。写文字之处,就像演员的本色出演一样,表露的都是自己最本真的样子,虽然文笔不一定成熟。而随着技术的提高,大概文字中就会夹杂了一些表演的成分了,表达更成熟,章法更完美,文辞更精练等等不一而足,但最初的表现一定是定下了一个人文字的空间基础在里边。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当初的地基一定是一个人会自觉地为了这个空间留下的坚实表现,导致了后来这栋建筑跟别的不一样。我观察过无数人的对联作品,基本符合这个规律。好,再回头看王永江最初的文字记录,他所喜爱表达的,除了自勉这种题咏,还有赠人,风景,人物,甚或征联,他都尝试过。我始终认为,各种题材、各种风格、各种章法、各种文辞都能驾轻就熟表达的,就是作者写作上对空间的把控能力,越宽阔越好,越深高越好。显然这一点,从王永江的联作中能感受到。比方王永江的《苏堤》:

环湖有三二百奇观,偏东坡蹊径独开,得筑长堤泽后世;

入目是六七桥烟景,看西子淡妆一抹,欲分春色满人间。

从历史渊源上来看,苏堤当然不仅仅是景色,是时间和空间叠加出来的历史胜迹,怎么描绘都不过分。来看王永江怎么下笔的。一个“蹊径独开”一下子就把苏堤的地位给挑起来了,并且“独开”的结果是泽后世,是苏公的选择,是不是作者心中所思所赞?自然读者会有答案。下联“春色满人间”,是空间的宽阔,更是作者心胸的拓展。因不虚发,果不妄生。有什么眼界就写什么文字,有什么心胸,就有什么眼界,诚不我欺也。

我们再看王永江联作中的包容性,其实这个跟创作空间的拓展也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之所以单独拿出来说明一下,是想从具体的细节上有必要进一步阐释一下来看王永江的对联创作。春上村树说:在自己喜欢的时间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自由人的设定。说得不错。有人非常强调创作的自由化,这点没有问题。但一定不能忘了,凡事都有个根基,自由是什么奠定的基础?一定是自律。没有边际的自由不是真自由,那叫自负,也是散漫的代名词。认知的局限决定了创作思路的局限性。当真实和多样性不被允许,虚伪和单一必然猖狂。思及王永江的对联以及对联理论的评析和创作,让我看到了非常广阔包容的思考角度。来看《大禹陵》:

若耶溪汇百水之流,浩浩似民心,堵则难平,疏而易治;

会稽山竞千峰以秀,巍巍如鼎足,九州虽靖,三过犹思。

这是王永江2014年的时候所写,那个时候是王永江的十年节点,对联水平已经能稳定发挥,思想也更加成熟。能有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看法,形成稳定的观点。这副联作,借大禹治水之典,发自我思考之能。机杼连动之下,一个“民心”和后边的当句自对就把大禹治水涵盖到家国思想体系当中,正是能收能放的具体表达,而下联的当句自对更引警策之功,其容纳性登峰造极。如果一个人没有灵魂的问答,一定不会有对世事的考量、答案及劝诫的概括能力。再看一副王永江近年的作品《驴》:

风雨剑门,风霜函谷,鸿雪生涯,偏行自在;

黔山有虎,灞水有梅,云泥际遇,但去何妨。

借驴说理,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外面的世界只有自己,自己跟自己和解之后,所遇皆所求,所求皆圆满。人在社会上浮着,没有一定的包容能力,是根本做不到这点的。

很多年轻人这个年龄还在游戏中寻找多巴胺的激情,而王永江从对联中已经迎来了自己内啡肽的效率之选。其实我觉得心外没有世界,一心便是世界,看此心如何导向罢了。心中聚了一团火,于是就可以去点燃满天的星辰。网络上的才人多如过江之鲫,我被王永江的文字所吸引,绝不可能只是文字本身,自然是文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以及王永江处事的情怀所给我的感佩之情。对于王永江对联的欣赏,更多的是我能感受到王永江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的人格魅力吧。所以我的评论丝毫不必费力,也不矫情。好巧一脉花香和春花冬雪这两个网名都有个“花”字,我想,在心里种花,人生一世自不会荒芜。

(作者系中国青年诗词楹联网荣誉站长、东港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友情链接: